第一章/第二节 北碚桑蚕种的发展现状

第一章/第二节 北碚桑蚕种的发展现状

  北碚桑蚕种的发展与本区、全市、全国产业政策乃至全球经济等均密切相关。究其原因是桑蚕种繁育是茧丝绸行业产业链的基础,加之北碚桑蚕种繁育主要依靠发展原蚕饲育,所以国际生丝市场、丝茧收购价格、龙头企业培育、政府产业政策、新技术推广、农村劳动力状况等,都直接影响着北碚桑蚕种的发展。

  北碚桑蚕种的发展经历了一条曲折坎坷的艰难历程。建国后,北碚桑蚕种经历过四次较大规模的发展。1954年在文星、天府栽桑40万株,到1958年全区能养蚕420张,产茧6550公斤。1961年全面贯彻“农村60条”和“12条”后,基本被砍掉。

  60年代中期,全区各公社于1965年培植“四边桑”约126万株,十年动乱中,由于极左思潮影响,1968年又被迫毁桑70%,仅有文星、转龙、歇马、灯塔、蔡家等公社保留住35万株左右。

  1972年,随后每年育苗、栽桑。80年代初,全区保存桑树约164万株,养蚕3270张,产茧100.5吨。到1987年,15个乡镇都有桑树。全区低山区桑树19万株,良桑占11.4%,发种329张,单张产茧31.7公斤,单产值115.7元;深丘区有桑树46095株,发种117张,单张产茧20.4公斤,单产值57.2元。据1989年调查,当年全区有“四边桑”103.7万株,大小桑园17公顷,桑树29.7万株,养蚕1748张,产茧60450公斤。

  进入90年代,北碚蚕桑生产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桑树由“间作桑”、“四边桑”开始向基地化、规模化的成片小桑园、低干密植桑园发展,蚕品种逐步向适销对路的抗逆性强的多丝量品种发展,养蚕技术则向省时、省力、高产方向发展。1995年,北碚区蚕桑生产创下历史最好成绩。当年实有桑园面积797.02公顷,桑树2102.9万株,育苗207.7万株,新栽间作桑96万株、四边桑816万株,小桑园桑树75.2万株。当年发北碚桑蚕种21890.1张,全年产茧577吨,年产值6416687元,单张产茧26.35公斤,单张产值293.13元。全区几乎镇镇栽桑、村村养蚕,蚕桑真正发挥了活跃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受国际、国内和区域性经济的发展,各乡镇纷纷发展其他特色经济,加之农村大量人口向城镇务工转移,导致北碚蚕桑在桑树基础面积、投产株数、发种量、总产值等方面呈明显滑坡趋势。2000年起,原西里蚕种场加大建立“种场+基础+农户”的蚕桑产业化发展模式,建立蚕桑专业合作社,加大原蚕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新技术新品种扶持力度等措施,较好地稳定了北碚蚕桑发展的基础,为北碚桑蚕种繁育提供了保证。由此亦可见,加强北碚桑蚕种地标保护,对促进北碚桑蚕种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立刻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