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种桑养蚕,始于清同治五年。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四川省劝业道道尹周善培,由浙江运来大量湖桑苗,奖励栽桑养蚕。北碚种植甚多,沿江两岸,蔚然成林。1928年,卢作孚组织峡防局人员,在北碚东阳镇上坝农场种植桑苗5000株,养蚕一季,精制一批蚕种,创北碚桑蚕种繁育先河。
1935年,重庆大华生丝贸易公司经理黄勉旃、童斗皋同四川蚕桑指导所陈葆清、孙泽澍在巴县蔡家场土主庙(现北碚区蔡家岗镇)创办惠利农场,为中国西南地区最早开办的改良蚕种场,陈葆清任场长。当年成功生产改良北碚桑蚕种6000张。1937年7月,惠利农场更名为四川丝业股份有限公司巴县蚕种制造场。1944年8月,改名为西里蚕种场。
1937年2月,四川建设厅技正陶英偕周海寰、省蚕桑改良场场长尹良莹、蚕桑指导员王业义等在北碚上坝创建四川省蚕桑改良场川东分场,陶英兼任场长,当年生产改良北碚桑蚕种13116张。1937年7月,更名为“北碚蚕种场”。
在北碚桑蚕种的形成和发展的进程中,西里蚕种场和北碚蚕种场承担了主要职责,发挥了积极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1938年初,“两场”划归设在重庆的四川丝业公司,从此,北碚成为四川桑蚕种制造中心,北碚蚕种场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蚕种场。抗日战争期间,江、浙、粤、鲁等省,蚕业全部停止,大批蚕业技术人员来川,其中大部份人来到北碚,参加“两场”工作。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蚕桑系也迁至上坝。著名蚕业专家孙本忠博士,曾在此选育黄皮蚕。农林部长沈鸿烈、四川丝业公司董事长何北衡、总经理范崇实等,均曾多次陪同苏联、英国、加拿大大使馆人员,英、法、瑞士等国外交人员,法国商务专员,法国经济代表团,印度农学专家等参观。国际宣传处专门邀请中国电影制片厂,对北碚桑蚕种繁育过程迫摄记录片,寄往英、美两国救济委员会宣传。八年抗战,“两场”生产优质北碚桑蚕种137万余张,占四川全省桑蚕种总产量的50%左右,不仅满足了国内桑蚕种的需要,还为印度提供了北碚桑蚕种原种300张和北碚桑蚕种普种10483张。
解放后“两场”收归国有,先后隶属于四川省建设厅、四川省丝业股份有限公司、西南蚕丝公司、四川省农业厅、重庆市北碚区委、西南农学院、四川省轻工业厅、重庆市农业局、四川省农业局、四川省蚕丝公司、四川省丝绸公司管理,同为四川省省属七大主力桑蚕种繁育场之一。1997年后划归重庆市农业局、重庆市外经贸委管理,成为重庆市最大的两个桑蚕种繁育单位。
2011年7月,北碚蚕种场与西里蚕种场合并组建为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集桑蚕选、原、普种繁育与科研推广于一体,是重庆市唯一的桑蚕品种资源保护单位,年可繁育家蚕原原种8万蛾、原种8万张、生产一代杂交种40万张;冷藏各级蚕种40万张;日浸酸、浴种蚕种6万张。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的组建翻开北碚桑蚕种发展的历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