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增加蚕桑产业附加值,实现桑枝资源高价值利用,助力乡村振兴。2017年,重庆市蚕科院率先成立重庆首个桑黄研究团队,创造性利用微生物将低廉废弃桑枝通过生物质转化成一种高价值的名贵中药材——桑黄。
近年来,市蚕科院与黔江区林业局大力合作,充分发挥院地互补优势,搭建人才平台,加速桑黄科技成果转化,助力黔江区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民致富增收的美好愿景。目前,在黔江区林业局的支持和配合下,市蚕科院桑黄研究团队扎根基层多年,已在黔江顺利完成中试和大规模生产,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是全力攻克栽培难题,勇攀关键性技术“高峰”。市蚕科院桑黄团队已攻克嫩桑枝木质化程度低且拮抗物质多、野生桑黄菌种人工驯化难且本土适应性差、桑黄易感杂且菌种易退化、桑黄传统生产及生长周期长、品质低且不稳定等五大难题,自主研发桑黄人工快速栽培技术,已被认定为重庆市科学技术成果。该技术的应用可将传统栽培时间由1-2年缩短为3-4个月,将菌种传统生产时间由40-45天缩短至12-15天,将传统生产的染杂率从50%降低至3%,产量提高2倍且品质大幅提高,其中抗癌有效成分桑黄多糖是传统段木桑黄的13倍。
二是夯实种质资源根基,打造硬核桑黄“芯片”。市蚕科院积极响应国家种质资源战略,通过率先开展全国野生桑黄种质资源抢救性保护工作,在黔江区首次发现重庆野生桑黄种质资源3份,获得黔江桑黄新品种1个,已获得国家权威机构认定,筛选出适宜重庆栽培的高产优质桑黄菌株2个,现已保存桑黄种质资源20份,是全国保存桑黄种质资源较齐全的单位之一,未来将推进建设重庆首个桑黄种质资源库和基因库。
三是桑枝利用转废为宝,推动科研成果“落地生根”。依托黔江区丰富野生桑树桑黄种质资源,市蚕科院成功培育出适宜人工栽培的桑树桑黄菌株并且在武陵山区首次实现规模化生产,填补了重庆市和武陵山区桑黄产业空白。黔江区作为市蚕科院桑黄产业重要试验基地,有“中国桑蚕之乡”的美誉,现有桑园面积9.3万余亩,年产桑枝10万余吨,桑黄科技成果在重庆市蚕桑产业第一大区黔江区得到应用及推广,有效解决了当地蚕桑生产最大废弃物(冬剪伐桑枝条)的应用难题及农业环境污染问题,实现了废弃桑枝变“废”为宝,期间,市蚕科院首创小蚕共育室闲时人工栽培桑黄技术,提高小蚕共育室利用率,已为蚕农增收上万元。
四是积极培育产业模式,点燃规模化生产“引擎”。在黔江区,桑黄产业已经形成“科研院所+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科研院所为企业和农户提供技术支持,企业生产桑黄菌包,分发给农户,再由企业回收桑黄子实体,加工统一销售,合理分配收益,充分发挥联农带农效应,推进桑黄产业促进乡村振兴。据统计,从2021年至今,黔江桑枝桑黄系列产品、农民出售桑枝条(务工)等收入累计4393万元。
桑黄产业作为蚕桑产业与医药产业的关键纽带,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同提升的关键载体。其以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的特点,实现了桑枝、桑黄、菌肥三者之间的生态循环,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市蚕科院桑黄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对黔江区乃至全国蚕桑产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有着极大引领示范作用。未来,市蚕科院将继续深入加强院地合作,持续推动桑黄产业促进乡村振兴,以新质生产力赋能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推广中心)